產品中心
作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春節是中華文明持續不斷的典型例證。過一個春節長一歲,那么“春節”今年多少歲?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了解春節的起源與發展變遷。
“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變遷,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春節,積淀了十分豐富的習俗活動和文化內涵。它不僅凝聚著億萬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同時寄寓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
春節的起源與“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關,“年”的概念形成是歷法進步的體現。仔細端詳春節,你會發現春節具有兩點鮮明特征。
春節的第一個特征是它處于年度周期轉換的節點,而其他的節日都是在某一個年度當中來展開的;第二個特征是它是多個節日的集合。
狹義上的春節指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在歷史上又稱“正月旦”“正旦”“正日”“正朝”“元辰”等。廣義上的春節則指的是過年,是以年終歲首為核心、圍繞年度周期轉換形成的一系列節日的總和。作為年度周期轉換的節點,春節是臘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一系列節日的集合,這是它的特殊性所在。
歷史上關于春節的起源有不同的解釋,流傳廣泛的一種說法是源自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年獸。
民間傳說既反映民眾的情感,也寄寓著民眾的價值觀。但從學理上來講,民間傳說并不足以說明節日的真實來源。學術界關于春節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源于上古時期的臘祭或蠟祭(zhàjì);一種說法認為,歲終大祭和新年祈谷之禮為上古年節的雛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年節乃是人的生存本能的自然要求,并不需要觸發特殊背景才會形成過新年的習俗。
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中國民俗學泰斗鐘敬文主編的《民俗學概論》一書中,界定了歲時節日的概念:“歲時節日,主要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的、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要更好地理解節日的起源,需要從節日的概念出發,看節日的節期何時確立、節日的習俗活動何時形成。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所著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寫道:“年,谷熟也。”在甲骨文里,“年”字像一個彎腰背著莊稼的人。莊稼豐收的周期,形成了時間單位——年。有了年的概念,就有了年的開端,古典文獻為尋找春節起源與年的開端提供了線索。
我國第一部古典文集《尚書》首篇《堯典》里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咸熙。”從中可見,至少在堯的時代,已采用了陰陽合歷并測定了年度周期的長度。馮時在其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天文考古學》中,通過對二里頭文化遺址三期出土的一件圓形銅器和青銅鉞的精妙分析,指出:《尚書·堯典》里的“歷法體系得到了考古學的證明,其淵源古老甚明矣”。
《爾雅·釋天》成書于戰國和兩漢之間,書中提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從中可以看出,不同朝代關于“年”有不同的稱謂。事實上,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歲首。夏、商、周三朝分別以建寅之月(夏歷一月)、建丑之月(夏歷十二月)和建子之月(夏歷十一月)作為自己王朝的正月,即“年始”之月。
農業大國講究不誤農時。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天文學篇章《天官書》寫道:“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臘明日,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這里的“正月旦”,就是協調陰陽確定的時間點,也是過年的時間節點。歲首的出現,是設置閏月、調和陰陽的結果。
年終祭祀、慶賀與正月之吉的行事,構成周朝過年的基本內容。年終祭祀是包括蠟祭、臘祭等在內的系列儀式,是人們對于一年辛勤做的總結性祭祀,既有對各種神靈的報答,也有對祖宗的思念和感恩。
《禮記·郊特牲》詳細記錄了蠟祭的祭祀目的和祭祀對象。為了報答神靈的保佑,古人于“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與水庸,事也。”意思是,天子在十二月舉行大蠟,祭祀八神,感謝它們為人類的生產、生活作出貢獻。甚至貓和虎都成為被祭祀的神靈,因為貓幫助吃掉危害農作物的田鼠,虎幫助吃掉危害農田的野豬。至于祭祀堤防和祭祀溝渠,也是因為它們有功于農事。祭祀時還有儀式用語,表達自己的期望,如“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意思是“希望堤防安然無事,溝渠不要漫溢;病蟲害不要發生,荒草野樹不要生于良田”。蠟祭的舉行標志著農業生產告一段落,因而具有標志歲時生活轉換的重要意義。祭祀神靈之后,接著就是宴飲。《詩經·豳風·七月》末章就反映了蠟祭后宴飲的情形:“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是一幅熱鬧祥和、其樂融融的宴飲景象。
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畫面,就會明白蠟祭在古人生活中擁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禮記·雜記下》記載,“子貢觀于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這段文字記錄孔子和其弟子子貢的對話,描繪了蠟祭的場面讓整個國家都沉浸在狂歡的氛圍中,可見其意義重大。
同蠟祭一樣,臘祭也是年終之祭,祭祀對象是先祖和五祀之神。正月之吉的行事,主要是朝會,即諸侯百官朝見天子,天子則舉行宴會活動,并表彰獎勵諸侯百官的功勞。
秦朝建立后,以建亥之月即夏歷十月為歲首,漢初沿襲。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歷》,重新以建寅之月(夏歷一月)為正月,夏歷一月一日成為歲首之日,延續至今。
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獻記載表明,春節的名稱、時長一直處于變化之中。例如先秦時期稱為正月之吉、上日;兩漢時期稱為三朝、歲旦、正月旦;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元辰、元正、歲朝、三正、三元正旦、元旦等;唐宋至清朝期間稱為元日、正日、元朔、新元、元旦;近代以來稱為舊歷元旦、春節。
春節是一項賡續不絕、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東漢崔寔《四民月令》、南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等諸多文獻都記錄了當時的春節形態,將這些記載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春節一直處于變化當中。然而,種種變化并沒有導致春節的消失。
春節之所以賡續不絕,有著深刻的社會、政治、文化原因。首先,春節植根于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沃土,是中華民族的原創文化;第二,歷法的長期穩定和節假制度的建立,為春節的傳承提供了保障;第三,不斷更新、開放包容的春節文化,為春節的傳承持續賦能。
最為重要的是,春節寄寓著物質充裕、社會和諧、精神富足的人類共同生活理想,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共同價值觀,這是春節擁有幾千年蓬勃生命力的原因,也是春節走向世界的原因。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副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張勃《 人民周刊 》( 2024年03月29日 第08 版)
作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春節是中華文明持續不斷的典型例證。過一個春節長一歲,那么“春節”今年多少歲?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了解春節的起源與發展變遷。
“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變遷,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春節,積淀了十分豐富的習俗活動和文化內涵。它不僅凝聚著億萬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同時寄寓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
春節的起源與“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關,“年”的概念形成是歷法進步的體現。仔細端詳春節,你會發現春節具有兩點鮮明特征。
春節的第一個特征是它處于年度周期轉換的節點,而其他的節日都是在某一個年度當中來展開的;第二個特征是它是多個節日的集合。
狹義上的春節指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在歷史上又稱“正月旦”“正旦”“正日”“正朝”“元辰”等。廣義上的春節則指的是過年,是以年終歲首為核心、圍繞年度周期轉換形成的一系列節日的總和。作為年度周期轉換的節點,春節是臘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一系列節日的集合,這是它的特殊性所在。
歷史上關于春節的起源有不同的解釋,流傳廣泛的一種說法是源自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年獸。
民間傳說既反映民眾的情感,也寄寓著民眾的價值觀。但從學理上來講,民間傳說并不足以說明節日的真實來源。學術界關于春節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源于上古時期的臘祭或蠟祭(zhàjì);一種說法認為,歲終大祭和新年祈谷之禮為上古年節的雛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年節乃是人的生存本能的自然要求,并不需要觸發特殊背景才會形成過新年的習俗。
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中國民俗學泰斗鐘敬文主編的《民俗學概論》一書中,界定了歲時節日的概念:“歲時節日,主要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的、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要更好地理解節日的起源,需要從節日的概念出發,看節日的節期何時確立、節日的習俗活動何時形成。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所著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寫道:“年,谷熟也。”在甲骨文里,“年”字像一個彎腰背著莊稼的人。莊稼豐收的周期,形成了時間單位——年。有了年的概念,就有了年的開端,古典文獻為尋找春節起源與年的開端提供了線索。
我國第一部古典文集《尚書》首篇《堯典》里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咸熙。”從中可見,至少在堯的時代,已采用了陰陽合歷并測定了年度周期的長度。馮時在其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天文考古學》中,通過對二里頭文化遺址三期出土的一件圓形銅器和青銅鉞的精妙分析,指出:《尚書·堯典》里的“歷法體系得到了考古學的證明,其淵源古老甚明矣”。
《爾雅·釋天》成書于戰國和兩漢之間,書中提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從中可以看出,不同朝代關于“年”有不同的稱謂。事實上,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歲首。夏、商、周三朝分別以建寅之月(夏歷一月)、建丑之月(夏歷十二月)和建子之月(夏歷十一月)作為自己王朝的正月,即“年始”之月。
農業大國講究不誤農時。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天文學篇章《天官書》寫道:“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臘明日,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這里的“正月旦”,就是協調陰陽確定的時間點,也是過年的時間節點。歲首的出現,是設置閏月、調和陰陽的結果。
年終祭祀、慶賀與正月之吉的行事,構成周朝過年的基本內容。年終祭祀是包括蠟祭、臘祭等在內的系列儀式,是人們對于一年辛勤做的總結性祭祀,既有對各種神靈的報答,也有對祖宗的思念和感恩。
《禮記·郊特牲》詳細記錄了蠟祭的祭祀目的和祭祀對象。為了報答神靈的保佑,古人于“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與水庸,事也。”意思是,天子在十二月舉行大蠟,祭祀八神,感謝它們為人類的生產、生活作出貢獻。甚至貓和虎都成為被祭祀的神靈,因為貓幫助吃掉危害農作物的田鼠,虎幫助吃掉危害農田的野豬。至于祭祀堤防和祭祀溝渠,也是因為它們有功于農事。祭祀時還有儀式用語,表達自己的期望,如“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意思是“希望堤防安然無事,溝渠不要漫溢;病蟲害不要發生,荒草野樹不要生于良田”。蠟祭的舉行標志著農業生產告一段落,因而具有標志歲時生活轉換的重要意義。祭祀神靈之后,接著就是宴飲。《詩經·豳風·七月》末章就反映了蠟祭后宴飲的情形:“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是一幅熱鬧祥和、其樂融融的宴飲景象。
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畫面,就會明白蠟祭在古人生活中擁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禮記·雜記下》記載,“子貢觀于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這段文字記錄孔子和其弟子子貢的對話,描繪了蠟祭的場面讓整個國家都沉浸在狂歡的氛圍中,可見其意義重大。
同蠟祭一樣,臘祭也是年終之祭,祭祀對象是先祖和五祀之神。正月之吉的行事,主要是朝會,即諸侯百官朝見天子,天子則舉行宴會活動,并表彰獎勵諸侯百官的功勞。
秦朝建立后,以建亥之月即夏歷十月為歲首,漢初沿襲。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歷》,重新以建寅之月(夏歷一月)為正月,夏歷一月一日成為歲首之日,延續至今。
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獻記載表明,春節的名稱、時長一直處于變化之中。例如先秦時期稱為正月之吉、上日;兩漢時期稱為三朝、歲旦、正月旦;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元辰、元正、歲朝、三正、三元正旦、元旦等;唐宋至清朝期間稱為元日、正日、元朔、新元、元旦;近代以來稱為舊歷元旦、春節。
春節是一項賡續不絕、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東漢崔寔《四民月令》、南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等諸多文獻都記錄了當時的春節形態,將這些記載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春節一直處于變化當中。然而,種種變化并沒有導致春節的消失。
春節之所以賡續不絕,有著深刻的社會、政治、文化原因。首先,春節植根于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沃土,是中華民族的原創文化;第二,歷法的長期穩定和節假制度的建立,為春節的傳承提供了保障;第三,不斷更新、開放包容的春節文化,為春節的傳承持續賦能。
最為重要的是,春節寄寓著物質充裕、社會和諧、精神富足的人類共同生活理想,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共同價值觀,這是春節擁有幾千年蓬勃生命力的原因,也是春節走向世界的原因。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