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編輯姜強):春節,即中國農歷年的歲首,是中國統意義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又稱大年、新歲,口頭上常被稱作度歲、過年、慶新歲。春節象征著團圓、豐收,以及對于未來寄予的希望與期許,它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
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最早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古老、最傳統、最熱鬧、最重要的節日。
歷史上,華廈民族每年春節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習慣上,人們把春節定為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春節一般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最受重視。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加上這一天又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同時,它還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介于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線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