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福建的“簪花”、廣東的英歌舞、甘肅的社火……今年春節,不少傳統民俗在互聯網上走紅,不僅帶火了當地旅游,吸引更多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更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和風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如何發掘民俗文化的獨特價值?如何讓傳統民俗在新時代煥發別樣光彩?本期特邀請傳統民俗傳承人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傳統民俗火“出圈”以后如何“長紅”。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第二小學的學生在大課間表演安塞腰鼓。新華社發
貴州省榕江縣三寶侗寨舉辦的“薩瑪節”活動上,當地群眾在舞稻草龍。新華社發
這個春天,我們小漁村又“火”了一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慕名來到泉州蟳埔,戴上簪花,穿上大裾衫和闊腳褲,站在蚵殼厝旁拍照。作為非遺傳承人,今年我過得既忙碌又開心。雖然已年過花甲,我還是和幾十年前一樣,為大家認認真真做衣裳、仔仔細細插簪花。我始終覺得,弘揚蟳埔女習俗,不但要把傳統服飾穿在身上,更要時刻把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文化掛在心上。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我們蟳埔的文化習俗從宋元時期就開始形成了,其中以“簪花圍”等服飾文化最為出名。50年前,我開始跟著舅公學習蟳埔女服飾制作。他教導我“做衣如做人”,一定要靜得下心、穩得住手、耐得住“冷”。在對蟳埔習俗文化幾十年的堅守與傳承中,我對這句話的感悟越來越深。
傳承非遺文化,一定要耐得住“冷”。二三十年前,村里年輕人紛紛穿起了流行服裝,傳統服飾沒了市場,我的裁縫鋪也少有人上門。當時就有人勸我改行做西裝,我沒有答應——祖輩留下的手藝不能從我手中失傳。幸運的是,當時區政府不僅出資補貼,幫助我們維持店鋪經營,還組織了一支身穿傳統服飾的腰鼓隊。我也積極承擔起非遺傳承人的責任,每個星期都會到附近的高校和中小學上非遺課,講述一針一線里的“文化密碼”,許多年輕人也因此成了弘揚非遺文化的志愿者和實踐者。
弘揚非遺文化,還要經得起“熱”。近一兩年來,火紅的人氣推動了非遺文化的傳播與普及,也給非遺文化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前景。我們順應游客要求和市場變化,在堅持傳統手藝的同時,創新簪花風格,在茉莉花、素馨花等原有花種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品種,受到了大家歡迎。在女兒的幫助下,FB體育 FB體育平臺我還開設了自媒體賬號,用來宣傳弘揚非遺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粉絲”。
面對如海潮般涌來的機遇,我們沒有忘記初心。我還記得,七八年前蟳埔女“簪花+服飾”的體驗費用就是40元,這個價格標準一直延續至今。去年年底,區里還成立了蟳埔簪花圍民俗文化協會,建立行業自律機制,提升行業綜合服務質量。我希望,我們的蟳埔女服飾文化不僅是美麗的,也是親民的,能讓更多人喜愛,更多人受惠。
龍年春節,被稱作“中華戰舞”的英歌火到了英國倫敦街頭,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看了網絡上的視頻和網友們的留言,我們英歌人深感振奮。
我們這支潮陽后溪英歌隊組建于1991年,至今已經有30多年了。從最開始,我們走的就是“在創新中傳承”的道路。
傳統英歌槌點變化少,表演時間冗長,大場面大同小異。怎么舞出后溪的特色?我們有自己的想法——英歌舞既要“雷打天驚”,也要“清風明月”。我們對傳統的“7槌”套路作了大膽創新,演變出14、18、21下槌的套路,為后溪英歌隊奠定下“中快板”的基調。后來,我們又演變出28、35、49下槌的英歌套路,不僅槌法繁多,陣勢隊形更是變化無窮。
很快,這種新風格受到了鄉親們的喜愛,也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我們。隨著后繼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英歌舞也從逢年過節才能見到的節目,變成了日常的廣場活動。如今的后溪,不僅有青少年英歌隊、女子英歌隊、老年英歌隊,就連幼兒園的孩子們也能耍上幾個套式。
不僅如此,后溪英歌隊還在積極“走出去”。我們上了電視,登上全國各地的展演舞臺,還走出國門去表演。隨著英歌舞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不少喜愛潮汕傳統文化的個人和團體慕名而來。還有自媒體主動找我,希望通過拍攝小視頻、紀錄片的方式宣傳英歌舞的傳承創新。
近年來,潮汕各地十分重視傳承發展傳統文化,許多學校將英歌舞納入了課程體系。我也會定期走進校園,走進講堂,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打基礎、舞手槌、跳英歌。我相信只要他們接觸過英歌舞,就會在心里埋下一顆熱愛家鄉、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
我今年78歲了,卻和年輕人一樣喜歡創新。現在有些老年人在英歌舞里加入了太極元素,甚至還有人在英歌舞里加入拉丁、恰恰、倫巴的動作,這都是很好的嘗試。在我看來,英歌舞要革新,不能千篇一律,只要不離開根、不把精華丟掉,就能以“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去發展、去創新。
我們苦水人世代生活在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中,我也不例外。我從小就愛看爺爺、父親打太平鼓,在經年累月的熏陶下,我也愛上了打鼓,盼望著成為一名鼓手。1995年,我第一次參與太平鼓演出,此后,打太平鼓、鬧社火成為我每年春節的固定節目。近30年間,我也從徒弟成長為師傅,陸續培養了150多名省內外熱愛太平鼓的年輕鼓手,這也是我最引以為傲的成績。
蘭州太平鼓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歷史悠久,在永登縣里廣泛流傳。太平鼓陣容龐大、聲音洪亮、氣勢恢宏,經常作為社火的壓軸節目出現。太平鼓含有慶賀太平的美好寓意,因而深受群眾喜愛。
太平鼓展現了西北男兒的英雄氣概。鼓手在旗手的指揮下奔騰跳躍,翻轉起伏,靈活輕捷,矯健酣暢。太平鼓分為高鼓、中鼓、低鼓三種基本打法,每種打法對應兩軍對壘、策馬揚鞭、黃河擊浪等多種陣法,變化多端、奇妙無窮。鼓手們飛、騰、奔、躍、轉、閃、騎、舉、搓、蹲……人鼓合一、剛柔相濟,一招一式間顯示出力拔山兮、威震乾坤的氣勢。
令我振奮的是,近幾年太平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苦水街的鼓手們,多次走出甘肅交流演出,足跡遍布江蘇、山西、廣東、北京等地。鏗鏘有力的太平鼓名揚四方,舞出了氣魄。根據不同場景的演出需要,我們也設計了諸多適應舞臺表演的新陣法,更有利于太平鼓的推廣。
眼下,我們欣喜地看到,太平鼓作為非遺項目走進了校園。苦水街小學的孩子們組成少年鼓隊,在今年二月二龍抬頭社火展演中表現亮眼,他們英武靈動的表演,收獲了鄉親們的掌聲與贊美。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太平鼓未來傳承的希望。
我期盼著太平鼓成為家鄉的常態化演出項目,讓更多來到苦水鎮參觀、研學的游客都能領略它獨特的風采。
講述人:廣西民族管弦樂學會蘆笙專業委員會會長、柳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融水苗族蘆笙音樂)傳承人 賈征
蘆笙音樂流行于廣西柳州的融水、三江等民族地區,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逢年過節,我們都會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
在高校里,FB體育 FB體育平臺我們依據苗族蘆笙多聲部管樂的特點,創編了蘆笙合奏曲目,并大膽嘗試新的蘆笙樂團演奏方式。同時,我們還把苗族蘆笙傳習與思政育人相結合,讓學生們在學習蘆笙基本功的同時,理解各個聲部之間的配合方式,在音樂中提升團隊協作的意識。
在中小學課堂上,我們積極將傳統蘆笙知識轉化為孩子們易于理解的教育語言,并創編了適合他們演奏的曲目。這些既簡單又富有樂趣的曲目,激發了孩子們對蘆笙的興趣。
我們還成立了融水達亨嘎蘆笙樂團和融水寨噠目蘆笙文化傳承基地,為蘆笙愛好者義務開展蘆笙培訓。我們不斷創新教學法,深化曲目內涵,拓展演奏和表演模式,深受各界歡迎和支持。
在舞臺上,我們不斷嘗試新的演出形式。不管是蘆笙與天琴、小提琴、管弦樂團的融合,還是蘆笙交響合奏的嘗試,都旨在吸引更多人關注和了解這一傳統文化。
盡管蘆笙傳承之路仍任重道遠,但我堅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一定能讓這一傳統文化在未來的歲月中繼續熠熠生輝。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雷柯、方曲韻、高建進、吳春燕、唐一歌、王冰雅、宋喜群、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夢、金永成)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