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春節期間,回家與親人團聚、吃年夜飯、拜年、走親訪友……許多看似普通的習俗,都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期盼。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廣義的春節包括年前和年后兩個時段,狹義的春節指正月初一。前不久,中國的春節(農歷新年)被確定為聯合國假日,這是春節走向世界的一個信號,在未來,春節也會發揮更重要的文化橋梁作用。關于春節,還有更多有趣的小知識。
歷史上,春節又稱“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春節的產生與古代歷年概念的形成密切相關。早在上古三代以前,人們就已經掌握“年”的時間周期概念。
正所謂,“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夏朝以“歲”稱年,以農作物豐收作為年度時間周期。周代繼承夏代的計時傳統,以夏歷十一月為歲首之月,并將年度周期稱為年。
狹義的春節指正月初一,除夕和春節是前后接續的兩天,俗話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說的就是除夕夜守歲、辭舊迎新的過年習俗。
春節的節日主題和文化內涵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考量:一是合家團圓,二是辭舊迎新,三是祈福納祥。
團圓是春節的主要精神內涵,除夕夜,人們吃年夜飯、團坐守歲,盡享天倫之樂;春節后,走親訪友、拜謁問候,與親友團圓;跨越時空,借助現代新媒體,全球的中華兒女共享民族大團圓。
辭舊迎新是年節通過儀式的主題,除夕夜,人們以爆竹迎年;新年后,接神祭祀、祭拜祖先、拜年慶賀,進入新的生命旅程。
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貼福字、逛廟會、舞龍燈……這些習俗飽含著對過去一年的感恩和喜悅,也有人們對新年的憧憬和夢想。
春節是重要的傳統節日。漢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確定以夏歷正月為歲首,此后歷法雖不斷修正變化,但正月歲首的時間保持不變,年節也就固定下來。
人們常常習慣說“過年了”,而“過年”,體現在“過”字上,指的是人們忙碌著迎接新年、歡快地慶祝新年的一個過程。
廣義的春節包括年前和年后兩個時段,過年的時段一般從臘日開始計算,臘日在魏晉以前日期不定,南朝時已定于臘月初八。
此后,民間通常將臘月初八作為年節的開始,也有的從祭灶(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開始,直到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
自先秦以來,民間就有歲末驅疫行儺活動。驅儺的時間或在臘日前一天、或在臘日當天、或于除夕之前,是歲末年終的主題活動。
驅儺儀式有兩樣法器必不可少——鼓和面具。敲起儺鼓,撼天動地;戴上面具,借神驅疫。
民間驅儺雖然沒有那么隆重,但也一直傳承。宋代歲末驅儺已逐漸演變為儺戲,城鄉敲鑼擊鼓、例行舞儺。
明清以后,儺舞的表演性更強,世俗化增強,宗教性趨弱。驅儺還逐漸融入到其他年俗中,例如有的地方將其與歲末掃塵結合起來。
一種說法稱,爆竹起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人們認為,鞭炮等響聲能驅趕鬼邪。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驅逐疫鬼。
當時的爆竹是真的“爆竹”,即將竹筒置于火中燒烤,竹筒因受熱膨脹而爆出聲響。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古人認為,燃放爆竹不僅帶來歡騰的過年氣氛,還有驅瘟逐疫之功。
有觀點認為,拜年傳統源自漢代正日新年拜賀的習俗。漢代以前,民間祭祀慶祝年節的習俗主要在臘日、臘明日,后來移到正日。
依據東漢崔寔《四民月令》的相關記載,當時拜年的內容主要有祭祀祖先、禮敬尊長,以及拜賀宗親鄉等等。
時日至今,人們拜年仍然如此,先是家庭內團聚,而且要敬祖先、敬尊長。在完成家庭團聚之后,人們才開始按照親疏遠近,給親戚朋友、鄰里鄉親拜年。
比如,有的地方過年要吃湯圓,寓意團圓。春卷一般被認為是立春的節令食品,但在江南地區過年也吃春卷,寓意迎春。
糍粑是湖北、湖南一帶的年節食品。每到歲末,人們就忙著浸泡糯米,準備打糍粑。通常而言,要先泡好糯米,上飯甑蒸熟,趁熱倒入石臼中,將糯米熟飯搗爛。
此后,將搗爛成團的糯米團取出,平鋪在簸箕或案板上,待冷卻后,切成圓形或長方形,或火烤、或油煎、或水煮,同樣美味。糍粑亦是待客佳品。
早期社會粘性的米糕用作祭神,后來逐漸成為年節的標志性食品。過年吃年糕,意味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山東高密農家一般用黍米面做年糕,把糕面和水后平鋪在大盤子上,上鍋蒸熟。然后,將其用手拍成兩三厘米厚的餅,拍平后插上紅棗,涼透之后切成方塊保存,年節期間可以切成薄片蒸著吃,更大的用途是臘月二十三祭灶和過年時祭神擺供。
蘇州年糕用糯米面制成,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在這首詩中被描寫得淋漓盡致,“珍重題糕字,風光又一年。”
人日又稱“人慶節”“人七日”。據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至于古代因何原因將七日定為人日,歷史文獻中尚無清晰的解釋。據民間傳說,女媧在前六日造出雞狗豬羊牛馬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天是人的生日。
人日在長期的歷史傳承中,積淀了濃郁的本土文化,例如有剪彩戴勝、登高,以及吃七寶羹等習俗。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