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2、陸游(宋代)《除夜雪》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3、高適(唐代)《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4、于謙(明代)《除夜太原寒甚》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對于春天,古往今來,太多的詩人用太多美麗的詩句對她進行了謳歌和贊美。是的,在這樣的季節,無論用怎樣華麗的辭藻去形容她、描繪她都不過分。春天一直是文人的寵兒,是他們筆下的驕子。古往今來歌春詠春的詩句便如雨后新芽,不勝枚舉。雖然詩人的心情不一,讓落在紙上的詩句或熱情、或傷懷、或慨嘆、或喜悅,但每一首詩句的字里行間都融匯著揮不去的春色春情。
明媚的春光里最適宜讀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里有70篇古詩詞,其中描寫春天的詩詞有13篇,從中足以看出從古詩詞中感受春天是多么重要。教材的編寫者也是用心良苦,一般都會把這些描寫春天的詩詞編排在春暖花開的第二學期,以便W生能入情入景地感受春天。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古詩詞教學,方式方法多種多樣。我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在遇到古詩詞時,采用誦讀中感受春天的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口誦心想,咀嚼感悟,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更需要誦讀。我國自古就有誦讀詩詞的傳統,因為古詩詞本身就是語言藝術,大多可以配樂吟唱,具有極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性,古代誦讀詩詞用“吟誦”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誦讀,但也同誦讀一樣,誦讀古詩詞會創造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學生在抑揚頓挫的詩詞誦讀中不知不覺感受春天的美,感悟作者在其中表達的情感,必將大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從而大大活躍課堂氣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種誦讀方法來促進學生實現對詩歌的理解,提高對春天的感悟。
大聲讀有利于“詩性美”的再現,因為大聲讀使腦神經處于極度興奮狀態,這本身就能刺激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書籍,從而可以將這種美還原。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時,讓學生大聲讀,在大聲朗讀中熟悉詩歌,因為大聲朗讀,腦神經處于極度興奮狀態,讓學生更快地熟悉詩歌。在熟悉詩歌后,讓學生大聲朗讀時,在大聲朗讀中體會詩人杜甫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這首詩寫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失所的生活后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只有大聲朗讀,才能體現詩人的“喜”,只有大聲朗讀,才能體會春天帶給人們的“喜”。
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將作品的形象在大FB體育 FB體育平臺腦的屏幕上描繪成一幅畫,然后身臨其境地感受其中蘊含的意義。兒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涌動著探索的欲望,尤其是有著大膽的甚至夢幻的想象力。人們常說“詩中有畫”,詩歌雖然不能像繪畫那樣直觀地呈現色彩,卻可以通過語言的描寫表情達意,喚起讀者相應的聯想和體驗,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畫卷。例如,教學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如何美?學生通過邊讀邊想象,甚至是閉上眼睛想象,才能感受到春天“紅勝火”和“綠如藍”是如何的美。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要讓學生進一步張開想象的翅膀,體會詩意的深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想象中描繪它、欣賞它,從而獲得美的體驗和創造,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真正感覺到春天如詩如畫般的美。
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情感、思想,感受春天的美。為了更好地領悟古詩詞的意境,通過感情朗讀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基調,把握詩的節奏、重音和語速,并通過邊讀邊體會,邊體會邊讀,揣摩古詩詞中的情感、形象,以實現誦讀中感悟春FB體育 FB體育平臺天春暖花開的意境,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例如,教學《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讓學生用一種節奏讀感受詩人筆下“千里鶯啼綠映紅”的春天,然后再換一種節奏讀,再從中感受,讓學生仿佛聽到不同節奏的“鶯啼”,或者快,或者慢,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在重音的運用方面也可以變換。例如“多少樓臺煙雨中”,先是把“多少”作為重音進行朗讀,感受樓臺的多;再把“煙雨”作為重音進行朗讀,感受春天煙雨朦朧的迷離。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課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如何有效地讓學生走進詩的天地呢?我嘗試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力避酌字酌句講析的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自悟自得。在教學中用多層次的吟誦、多層次的問、拎出一條主線,抓住詩眼,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3)理解古詩內容,想象古詩所描述的歡樂、熱鬧、萬象更新的場面,領悟作者所寄寓的除舊布新的抱負。
談線)同學們,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呢?
(設計意圖:由春節的習俗導入新課,意在勾起學生的回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教學古詩、更好地理解古詩服務。)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春節的古詩,了解一下,宋朝時候的百姓過春節有哪些習俗?這首詩的題目是《元日》,“元日”是哪一天?(農歷正月初一)
(設計意圖:這首古詩雖只有三個生字,但在教學中我們也要重視,特別是“屠”和“符”的理解,學生有難度,所以特別提出來講解。)
(設計意圖:古詩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學生理解詩意有一定的難度,故引導學生想像畫面,體會詩的意境,從而引導他們一步步地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設計意圖:抓住詩眼,挖掘詩的內涵。一首詩在教學時要抓準詩眼,抓好詩眼。“春風送暖入屠蘇”中的“暖”就是這詩句的“眼”,在抓準這“暖”后再進一步地引出教學。又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抓住“綠”去理解,就能慢慢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了。)
(設計意圖:這些生活的場景通過古詩再次讓學生們很受到了那份歡樂,自己的生活實際可以幫助他們理解詩句,而詩句所描繪表達的內容又反過來加深擴大了孩子們對新年到來的感受,相得益彰。)
(這是如陽光般普照的快樂,這是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溫暖。這是幾千年的文明傳承,這是我們華夏祖先傳遞過來的溫暖。)
(3)總結全文:看來我們都詩文,不僅要弄懂字詞和詩句的意思,還要讀懂作者,最重要的是要聯系自己來讀一讀,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設計意圖:讀者的“暖”、千門萬戶的“ 暖”、作者的“暖”,讓學生對古詩所描述的情境,作者的抱負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體會。)
讓古詩詞教學彌散醉人的芬芳,教學中就必須抓住“詩眼”和關鍵詞句,細細品味文本的節奏和肌理,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詩詞杰作。這些古詩詞濃縮了幾千年的文明成果,是歷代先人們智慧的結晶。對于處在記憶力發展黃金時期的小學生來說,大量地閱讀、積累古詩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審美情趣、文學素養的主要途徑。因此,站在時代的講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項歷史使命:有效引導小學生積累經典古詩詞,讓中華燦爛文化走進學生心靈,讓他們在口誦心記、含英咀華中受到中華五千年優秀文化精華的熏陶,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古詩詞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光大。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應只停留在教材上,而應該延伸到課外的名家名篇,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詞,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而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g里,獲得更豐富的古詩詞文化的浸潤與滋養呢?在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我將古詩詞閱讀活動分為兩個相輔相成的階段:
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中,編者有意識地把同一主題的詩詞,放在同一單元中教學,以開闊學生的認知視角,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功效。這樣的主題編排方式給了我們啟發:古詩詞的積累與學習可以采用“主題閱讀”的方式,溝通學生課內、課外的橫向學習,連點成線,拓寬學生古詩詞閱讀的空間。
在浩淼的古詩詞長河中,有許多詩歌都是詩人心路歷程的寫照,抒發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長或謳歌大好河山……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為例,安排了兩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細細咀嚼,便能深深體悟到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在研讀文本之后,繼而從主題出發,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拓展閱讀《贈汪倫》、《別董大》這兩首表現送別之情的詩歌。學生在閱讀同一主題下的古詩詞時,多角度獲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題的語境中,得到審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當然,燦若繁星的古詩詞,主題的歸類也是不勝枚舉的,有思鄉詩、山水詩、邊塞詩、愛國詩等題材。在教學中,如果能以點帶面,拓展同一主題教學內容,必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需要教師能夠以《新課標》為指導,創造性的理解和運用教材,善于挖掘,勇于思考,勤于課堂實踐。
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春節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都有濃郁的地方風俗來慶祝這些節日,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是代代中國人貢獻給世界和未來的文化財富。然而現今,無論是成人還是學生,都對舶來的外國節日趨之若騖,他們知道西方的“情人節”,卻很少能說出秦少游筆下美麗的“七夕節”;他們對于“什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知之甚少,卻能準確的說出西方“圣誕節”的時間。可以說這些現象的背后,顯示出的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漠視。因此,我們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將古詩詞的學習與傳統節日融合起來。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學習蘊涵著豐富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詞;同時大力借助古詩的學習,來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民俗文化與民族精神。
傳統節日前后,筆者注意引導學生收集相關的古詩詞,并帶領學生用各種方式來吟誦,讓學生深刻領略民族文化的內涵。比如,元宵節前后,吟誦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 元夕》,讓學生感受“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美好景象;于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感受“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熱鬧場面;清明節前后,帶領學生吟誦《清明》,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中了解古人掃墓的習俗;七夕節,學生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中了解七夕的傳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給我們展示了古人在重陽節登高和佩帶茱萸的習俗;中秋節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張九齡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在歡度節日之際,我們亦可以開展豐富的節日主題活動。如端午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等,并重點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通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重現屈原的故事: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為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后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同學們在故事中了解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于屈原詩詞中體味他那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在這樣入情入境的傳統節日主題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是否別有一番風味呢?
每一個季節都有許多著名詩人留下的經典之作,每一個節氣都有每一個節氣典型的物候,我們跟著經典詩詞的韻律,帶領學生開啟了穿越四季之旅。
在萬物復蘇的春天,我們聆聽、誦讀著詩詞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個春天的故事:在“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中欣賞柳樹婀娜的身姿;于“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聆聽春天的歌聲;從“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里,感受在田野上奔跑的快樂。
在熱情奔放的夏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讓孩子們一睹西湖盛夏的風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讓孩子們領略了夏雨的滂沱。
在高遠遼闊的秋天,學生讀杜牧的《山行》,品王維的《山居秋暝》,誦劉禹錫的《秋詞》,吟李清照的《一剪梅》。學生陶醉在秋天的意境中,陶醉在動人的詩篇中。
在大雪紛飛的冬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或者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都無需老師再做過多講解。
1.古語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古詩詞的積累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兩詩,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好方法。我們的具體方法是:將教室黑板一角辟為詩詞園地,每周一抄上兩首新的詩詞,讓學生讀、悟、吟、誦。
2.開展“課前一誦”活動。每節課上課前學生誦讀古詩詞一首(兩遍),課任老師負責。
3.放學路隊誦詩詞。每天上午、下午放學時,各班學生在教學樓前排好隊,邊誦讀古詩詞邊走出校門。
對小學生來說,主要的方法就是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在自讀時做到不錯字、不少字、不多字,吐字清晰,字字響亮;同時要抓準韻腳,讀好詩韻。如《泊船瓜洲》中的“間”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讀成平音“jiān”,就會影響朗讀的和諧效果。對韻腳要恰當重讀,非韻腳則讀得輕一些,這樣才能產生和諧應對的韻味效果。同時,朗讀時有的字音要適當拉長一些,以表現出古詩回環起伏、委婉動聽的音韻美。
感悟詩情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反復誦讀,在讀中強調字詞的輕重舒緩、語調的抑揚頓挫,一遍一遍地讀出古詩文的情意和韻味。
一首詩的重音處理得好不好,能直接說明讀者是否能準確地表情達意。一般來說,高音響亮,多用于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幽沉,則用來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在朗讀《游子吟》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一句時,重音應落在“密密縫”和“遲遲歸”上。這樣的重音處理,能讓人仿佛聽到母親的聲聲叮嚀,看到母親慈愛的面容,體味到詩句所表達出的濃濃母愛。
誦讀時要根據詩文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緩、上升,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感情。如《望天門山》的“天門中斷楚江開”一句,“天門”讀得平緩,“中斷”開始上升,“楚江開”達到頂點,“開”更重。通過指導、模仿,讀出正確的語調,學生就能體會到楚江不顧一切沖破阻礙的氣勢。
古詩文誦讀節奏一般按音節或按語意劃分。例如,“花落知多少”一句,依音節可劃分為“花落/知/多少”;依意義可劃分為“花落/知多少”。總的來說,詩歌中按音節劃分節奏的居多。
另外,誦讀的節奏要根據全篇基調而定。基調憂郁的,可用慢節奏;基調歡快的,可用快節奏。例如,《春日》中的“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誦讀時,節奏可以稍快,重音要放在“新”上,語調上揚,這樣詩的感情也就讀出來了。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意思是說一首詩的情感、韻味以及深刻的含義,要通過吟誦才能得以準確地表達出來。這里的“讀”指的就是吟誦。只有在反復地吟誦中,才能讀好語調、讀出感情、品出韻味,浮現出詩的意蘊。因此,教師要苦練誦讀基本功,必要時也可以編古詩詞為歌而唱,如此課堂教學就能熠熠生輝。
師:今天,李白就要離開那風光如畫的桃花潭了,就要離開那風趣幽默、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了。此時,他——
師:人生自古傷別離!就要出發了!李白在船上望眼欲穿,卻遲遲不見汪倫來送別——
這樣的層層引讀,師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了共振的感覺,為深入領悟古詩意境做好鋪墊。
在精彩的圖像和優美的音樂中誦讀詩文,能更深刻地感悟文意、品味詩意。賞讀時,教師可以根據文意、詩意配上相應的圖片或影像,配上合適的音樂,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悟詩的意蘊,品讀體味詩的意境。
如有位老師在執教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將課題以書法形式寫出來,引起學生興趣;教學時播放影像,再現送別場景,激發學生情感;朗誦時,配以《送別》古箏曲,引起學生共鳴。正是這種了無痕跡的“賞”,將學生帶進了送別詩的意境之中。
展讀就是將同一作者的詩或同一題材的詩展現出來,讓學生在比較中品味、總結,真正體味詩歌的巨大魅力。
例如,在教學《春日》后,可引導學生拓展誦讀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在“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中品味春的活力;誦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品味早春的氣息;在賀知章的《詠柳》中感受春天柳樹嫩綠飄搖的風采。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欣賞到詩人的妙筆,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讓學生體會到: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能給人帶來的不同的感受。 同時,還能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對比中強化了記憶,豐富了積累,更好地激發學生讀背古詩文的興趣。
引導學生想象柳樹婀娜之姿,體會詩歌意境,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之情。
本首古詩運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來形容柳樹之高和柳枝之多,詩歌中還運用了數字來表示數量多,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
二年級學生還沒有真正接觸過專業的修辭手法訓練,學習中運用象性思維較多,在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方面還有所欠缺。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和春天有關的古詩《村居》,大家還記得嗎,讓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吧。
作者:賀知章,唐代詩人,書法家。說起賀知章,我們并不陌生,我們耳熟能詳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作者便是他,他的詩現在僅僅留下來19首,其中寫景的詩,文字通俗,意境清新。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他最有名的古詩《詠柳》。
詠的意思是“贊美、歌頌”,還記得我們之前學過的“詠鵝”“詠梅”都是贊美歌頌的意思,從詩的題目我們知道詩人歌頌的對象是——柳樹。
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在賀知章眼里又有何與眾不同呢?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讀一讀,讀出節奏。
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在賀知章眼里又有何與眾不同呢?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讀一讀,讀出節奏。
絲絳:絞絲旁,是用絲線編的繩子或帶子。詩人把什么比作了絲絳呢?對,是垂下來的柳條。我們一起來欣賞。
萬條垂下綠絲絳,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不僅形象傳神的寫出了柳樹的樣子而且寫出了柳條之多。
這首詩的巧妙之處在于它的比喻,短短二十多個字,就有三個比喻句,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你能找出其他的比喻句嗎?
碧玉妝成一樹高:把嫩嫩的柳葉比作碧玉,寫出了柳樹顏色翠綠,生機勃勃,同時突出了柳樹之高。
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比作剪刀,生動地寫出了春風輕柔美麗,柳葉復蘇生長的景象。
二月春風不僅“剪”醒了柳樹,而且“剪”醒了世間萬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這不就是詩人對春天的贊美嗎?
同學們,描寫春天的古詩還有很多,在我們的主題叢書上也有一首《春日偶成》。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程顥春日郊游時寫的所見所聞所想,請同學課下按照老師的學習提示自己讀一讀,找一找詩中都描寫了那些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
新課標中要求初中生誦讀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并背誦優秀詩文80篇。從教科書內容的編排,到課標要求學生課外背誦古詩的篇目,足以說明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學習古典詩歌,又如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受藝術的芳香,得到藝術雨露的滋潤。因此教好古典詩詞,對培養初中學生的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古詩名句其語言有節奏感,語短意長,直接抒情,有易于記誦的特點,有些名句還使人百讀不厭。初一新生剛入學,我就在班上開展“課前贈古詩活動”。每節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講臺把自己喜愛的一句或一首古詩介紹給大家,并說明其喜愛的理由。一個學期下來同學們便積累了一百多首名詩名句,且上臺贈古詩的同學,既要把自己學習的感受與大家分享,又會體驗到創造成功的樂趣,因此對這項活動的參與同學們樂此不疲。
結合現代文閱讀教學,本人把古詩詞教學融入其中。針對初中學生對直觀教學形式更感興趣、喜愛參與各種活動的特點,我把教學古詩詞的目標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來落實完成,以“趣”當頭,寓教于樂。如教學課文朱自清的《春》,時值春季,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圍繞“春”,請同學們分別說出寫春花、春草、春風、春雨、春水、春日等景物的古詩名句。
活動以小組合作競賽形式進行,不一會兒學生便想出了許多含“春”的古詩名句,寫滿了整個黑板。這樣的活動,不僅幫助學生復習學過的古詩詞,還能從中借鑒到古代詩人觀察春景的角度和方法。
學習古詩詞,需要常記常憶,反復誦讀。為此我利用教室的空白墻面,把古詩名句以填空題的形式用毛筆抄寫后貼在墻上,營造一個學習氛圍,給學生閱讀古詩帶來便捷。課間,時常會看到同學們在議論競猜填空題的答案和古人古詩。有的同學課下不僅說古詩,還唱古詩。如李清照的《月滿西樓》、李煜的《虞美人》、蘇軾的《水調歌頭》等都是同學們喜歡傳唱的曲目,有個別同學還用現代曲目與古詩“聯姻”,如把加拿大民歌《紅河谷》的曲配杜牧的《泊秦淮》的詞,唱起來還真是饒有趣味。
“讀”古詩作品,感受文學形象,培養審美品味,對教學古詩詞十分重要。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給人以豐富的心靈體驗。膾炙人口的詩篇佳句,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多“讀”古詩詞如同漫步于古詩苑中,欣賞著中華詩文的燦爛輝煌,含英咀華,如同接受著一次次美的洗禮,使心靈凈化;多“讀”古詩名篇,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能夠在優美的詩歌語言和意境中陶冶情操,發展智力;多“讀”古詩詞,還可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學形象,從而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的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要培養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夠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詩詞語言精煉優美,是學習運用語言的范本。我想,初中古詩詞教學如果能夠借鑒古詩文中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意境來發展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那么我們的教學活動才是成功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這樣的做法——運用排比、創設比喻、增添文采。下面以“美”為例,簡單談談自己的做法。
“……美是飄蕩在寒冬中的幾點殘雪;美是漫步在藍天上的幾朵浮云;美是跳躍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陽;美是懸掛在長河上空的一輪落日;美是回蕩在密林深處的聲聲鳥鳴。”或“美是春天的花色滿園,美是夏天的風調雨順,美是秋天的累累碩果,美是冬天的銀裝素裹。”
其實具有文化韻味的古典詩詞中,可巧妙引用和化用的內容有很多,如一位同學的習作《故鄉的秋天真美》中,這樣描繪:“……故鄉的秋天真美,‘芙蓉映水黃,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鴛鴦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描寫的不正是眼前的景致嗎?那枯黃的樹葉,隨風飄舞,在告別樹干的最后時刻,還依依不舍地傾訴著自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衷情,我不由得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如果你是攝影師,一定會用鏡頭鎖住這金黃的秋景……”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去挖掘,將名人、名言、名德、名事等內容靈活選擇應用,那么,學生的語言表達將更豐富,學生的作文將更有文采,更有韻味。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這是北宋詩人秦觀的《春日》。這首詩寫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艷嫵媚。這里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這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春日》。這首詩寫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鳥語,目滿青枝,綠紅相扶,異馥誘人。詩人寥寥幾筆,一幅春意欲滴的畫面便展現在讀者面前,然后,詩人索性止筆,不再描寫春景,轉而抒情。春意濃郁,靈感忽生,但詭譎的詩人卻用“已難尋”的遁詞來誘使讀者自己去感受春意,這種虛實相生的方法,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遠目隨天去,斜陽著樹明。犬知何處吠?人在半山行。”這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春日》。這首詩寫春天傍晚之景。斜陽披叢樹,綠地與天接,犬歡叫,人晚歸。這首詩自然貼切,常中見巧,平中見奇,將讀者帶進全景式的春之氛圍,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絢爛,有春之味的濃烈,有春之聲的和悅,置身其間,人們會敞開胸襟,盡情歡歌。
“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這是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南園的春天,生機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飛,蜂兒采花釀蜜,魚兒擁鉤覓食,這些都是極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遠景透過窗戶直入書房,使人舒心愜意,歡欣不已。這首詩生動傳神,清新流轉,讀來令人神清氣逸。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絕句》。這是一首描寫春游的絕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興,于是走出廟宇,觀賞春光。駕著小篷船出游,將船停泊在古樹下,拄著藜杖橋東漫步。雖是平鋪直敘,但古木陰中停泊著小船,這個畫面很雅,很古樸,頗如一幀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后兩句準確精練地表現了春天杏花盛開,小雨紛紛,楊柳飄舞,東風和暖的美麗而宜人的景象,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首詩情與景匯,物與心諧,詩人抓住春風春雨的特點,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這是北宋詩人秦觀的《春日》。這首詩寫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艷嫵媚。這里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這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春日》。這首詩寫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鳥語,目滿青枝,綠紅相扶,異馥誘人。詩人寥寥幾筆,一幅春意欲滴的畫面便展現在讀者面前,然后,詩人索性止筆,不再描寫春景,轉而抒情。春意濃郁,靈感忽生,但詭譎的詩人卻用“已難尋”的遁詞來誘使讀者自己去感受春意,這種虛實相生的方法,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遠目隨天去,斜陽著樹明。犬知何處吠?人在半山行。”這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春日》。這首詩寫春天傍晚之景。斜陽披叢樹,綠地與天接,犬歡叫,人晚歸。這首詩自然貼切,常中見巧,平中見奇,將讀者帶進全景式的春之氛圍,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絢爛,有春之味的濃烈,有春之聲的和悅,置身其間,人們會敞開胸襟,盡情歡歌。
“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這是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南園的春天,生機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飛,蜂兒采花釀蜜,魚兒擁鉤覓食,這些都是極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遠景透過窗戶直入書房,使人舒心愜意,歡欣不已。這首詩生動傳神,清新流轉,讀來令人神清氣逸。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絕句》。這是一首描寫春游的絕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興,于是走出廟宇,觀賞春光。駕著小篷船出游,將船停泊在古樹下,拄著藜杖橋東漫步。雖是平鋪直敘,但古木陰中停泊著小船,這個畫面很雅,很古樸,頗如一幀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后兩句準確精練地表現了春天杏花盛開,小雨紛紛,楊柳飄舞,東風和暖的美麗而宜人的景象,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首詩情與景匯,物與心諧,詩人抓住春風春雨的特點,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