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接下來,就帶你盤點各地過年風俗吧!
捏油燈:在山西晉西北的岢嵐縣民間,從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人們在幾個晚上都要點油燈。嵐縣人捏燈盞,是用面捏,所用面,有蕎面、糕面數種。捏蕎面燈盞,要捏成形后放在籠屜中蒸熟;糕面,即軟黃米面燈盞,是在做成蒸熟的素糕后才捏成燈形。有的人家也用玉米面、蕎麥面做燈。用白面做的叫“銀燈”,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燈”,用養麥面做的叫“鐵燈”。
剪春幡:在南陽鎮平一帶,農村婦女習于立春日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綴于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志。
跑竹馬: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流行于山西省內各地。這種活動內容,通過有關資料的證實,至少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風行于山西農村、城市一種民間活動形式,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于廣場或街頭巷尾。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陜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破五:意思過了今天過年中所忌諱都破了,生產開始正常,清晨鳴炮慶祝,但這一天也是忌諱最嚴的一天,呆家里不作事更不能出門。今天也是過年敬香供神最后一天,晨、午、晚每次都要鳴炮。
冬舂米:漢族民間歲時風俗。流行于安徽和縣、含山等地。每年冬至后第三個戊日,恰好是農歷臘月初六或初七,民間稱作“臘米工日”。這天取水舂米,邁入倉中,故稱。冬舂米是在黃米的基礎上再囤制一次。
放人丁炮:漢族歲時舊俗。流行于安徽歙縣地區。農歷正月初二,各宗族所有男子,在本族祠堂內集合,由庭長或代表發給爆竹,一般每人三枚。凡有兒子的男子,每人加發小爆竹十掛,一掛一百枚,取百子吉祥之意;無子的男子在祠堂祖宗牌位下燒香求子。民間認為,這天是求子最好的日子。
偷菜節:是流行于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習俗,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異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并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汲新水:又稱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傳于桂西一帶。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著歌,到河邊或泉邊,將香插上,用紅紙包好的錢幣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新水。
接青龍:漢族民間歲時舊俗。流行于浙江杭州。每年農歷正月十二,各路龍燈集中到吳山龍王廟,掛紅點睛,稱為“龍燈開光”。
吊縫猴:流行于臺灣地區的漢族民間歲時風俗。用布扎成猴子模樣或紅布縫成猴形圖案并在四角縫上掃帚圖形,春節期間,作為飾品掛在屋檐下。因“縫猴”與“封侯”諧音,以圖吉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