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東京夢華錄》對于“守歲”有這樣的記載:“是夜禁中寶珠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時人認為,“守冬爺長命,守歲娘長命”。因此,孩子們往往通宵達旦不睡,為娘守歲。除夕習俗的內容盡管很多,但品春盤、吃年夜飯等吃喝玩樂仍是節日里的主旋律。
“吃年夜飯”的花樣甚多,宋代開封除夕主食要吃馎饦,馎饦是宋代除夕最具特色的食品。南宋陸游《歲首書事》一詩有“中夕祭余分馎饦”的詩句,并自注:“鄉俗以夜分畢祭享,長幼共飯其余。又歲日必用湯餅,謂之‘冬餛飩、年馎饦’。宋人除夕流行吃面,而不是餃子。從明代開始,餃子正式登上了餐桌的舞臺。幾百年來,每年的除夕它是最忠實的朋友,一家人包餃子的畫面為令人動容,分工明晰,心存愛意,滿滿都是溫馨。再往餃子里面放一枚錢幣或者糖果,誰吃到誰就有福氣。
開封稱除夕為“年三十兒”,民間認為“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贝竽耆畠?,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老百姓稱之為“對子”,“對子”一貼就不興來要賬了。紅臉“對子”宛如威武關二爺,好似拿著青龍偃月刀收衛著門戶,“送禮的請進,要錢的莫入!”
大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就開始各種祭祀和拜年活動。無論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新鞋,戴新帽。庭院搭有天地棚,用席箔圍之。人們先是祭拜祖宗、天官、灶君。接著,由晚輩給長輩拜年。人按戶族、輩分集中在一起,成群結隊,三三兩兩,東家出,西家入。除到本戶或本族家給長輩拜年外,還要逐戶給村鄰拜年。
“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彼未验_始流行社交性的拜年活動了,在京的文武百官和外國使臣則要趕往宮廷給皇帝拜年;一些仕宦之家不親自上門去拜年,而是派仆人將自己的名片送到要拜賀的人家去,算是他已經來上門拜年過了。
民國時期開封城內依然流行這樣的拜年方法,只是所用帖子有所變化而已,實質內容不變。這種習俗人稱“拜年飛帖”。乾隆刻本《杞縣縣志》載:“如拜年、上壽、湯餅、慰問、投刺……猶有古風。”道光版《尉氏縣志》記載:“五更潔衣履,焚香、爆竹、祀天地神祗、祖先及拜父母、各尊長,男婦皆行禮,出門拜親友,曰拜年?!?/p>
開封民間流行打油詩云:見面忙作揖,入門蹶。要想不拜年,還得到晌午。拜年到了中午12點才能停止。開封風俗:“早拜年,晚拜壽”。入午后,就不許拜年了,大部分人忌諱午后拜年。拜年時,長輩通常會拿紅包給晚輩。紅包里是壓歲錢,表示好運和祝愿。傳說壓歲錢可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平平安安地度過一歲,還帶有賞賜的意味,讓其睡覺時壓在枕頭底下。
正月初一忌針線,這個風俗至今仍有,在宋代的《歲時廣記》里面有記載。宋人認為在春節這天,棗樹、李子等樹身多砍幾刀,“則子繁而不落”。
中原斗雞是“中國四大名雞”之一,而中原一帶的斗雞,大多出自開封斗雞。從北宋至近代,開封斗雞活動一直盛行于民間。開封人至今仍保持著這一古都情調。
無論是在開封市半截戲樓街的空地上,還是在西后街,斗雞大會始終是開封年節文化中的一次盛典。斗雞坑有一條多年形成的規矩,就是不論雙方斗得如何精彩頑強,都不準拍手叫好,以免打架生事。平時看別人的斗雞時,只能夸獎,不能說孬。一夸主人倒茶,二夸主人拿煙,三夸主人拿酒,四夸主人拿出燒雞盛情招待。如不懂此俗,看雞時說雞孬,一說雞孬受冷淡,二說雞孬就會被攆走。
回門歷史悠久,泛稱“歸寧”,為出嫁女婚后回家探視父母的意思。宋代稱為“拜門”,清代北方稱為“雙回門”,南方稱為“會親”。
豫東一帶,生個女孩民間稱之為“棗花”,大年初二回娘家一定要帶著“棗花”。
初二走親戚須帶一個裝年禮的元寶式竹籃,表示進財進寶。元寶竹籃內,鋪以扁形柿餅一串,柿與事諧音,表示“事事如意”,內包一斤重的大紅紅棗大饃兩個,名為“長壽饅頭”,也稱“興隆吉糕”。棗花及肉餡、素餡包子若干。油炸麻葉,稱作“百葉并茂”。油炸酥魚兩條,年糕或者桂花年糕兩塊,稱之為“連年有余”。女婿給岳父送的禮物要雙數,忌單數,否則會認為不吉利。岳父招待女婿,忌用藕,因藕有空心,稱為窟窿菜,商賈人家認為主破財。開封諸位的岳父母大人當然不希望閨女、女婿家欠債塌窟窿。
天慶節又稱小年朝,是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边@一天,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欄,并將井上除夕所封的紅紙條揭去,名曰開井。這一天為谷子生日,民間有忌食米飯的習俗,以為如有者,會導致谷物減產。
這一天又稱“赤狗日”,赤狗是躁怒之神,遇之則不吉,忌外出和拜年?!俺唷弊钟小俺嘭殹敝?,外出沖赤狗會招致貧窮。所以人們一般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兇煞。
開封民間風認為正月初三為年歲中第一個鬼節,為防與鬼怪相遇,不興走親戚,否則,定會遇鬼怪糾纏,受其磨難。如果走親戚,說明走的這家三年內有人過世。沒人過世的家庭初三在家包餃子, “包餃子,捏鬼嘴”。有人過世的家庭,人死三年內親戚回來燒紙上墳,上墳上三年。正月初三為祭墳、祭祖宗的日子,因此,初三開封習俗,一般人家忌走親戚。早先過年,家家都供老祖宗。這供老祖宗都是除夕那天“請神”(請老祖宗回家過年),正月初三下午送回去。
大年初四,忌出遠門,這天是接神日:神明上天述職,稟報人間善惡,至正月初四會再返回人間,繼續接受祭拜與監察人間的善惡。因此該日必須非常謹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壽,故稱為“接神日。接神儀式是在灶王爺神龕前擺上牲禮、果合、面線、清茶、美酒,金香燭炮,斟酒祭獻,燒香點燭,來迎接諸神下降。求諸神佑護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之后,再燒金鳴炮,以示歡迎。
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這天是人們恭迎財神回人間的時間,為爭個頭彩,初四晚進入子時(晚上11點)就要開始接財神,名曰“搶路頭”。按傳統風俗可在陽臺或神臺供奉魚和羊肉,供羊有“吉祥”之意,供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討個好兆頭。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現身,便能發財致富。開封民間供奉的財神共有五位,有“正財神”趙玄壇、“偏財神”五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武財神”關帝圣君,“忠信財神”商代忠臣比干。舊時,開封民間還有“送財神”活動,這種活動多是一些貧家子弟走街串巷,挨門挨戶叫賣財神神像,口喊:“送財神來嘍!”每到一戶主家絕不能說“不要”,而要客氣地說:“快進來?!睅讉€銅錢買一張,即使窮苦人家也得賞個棗糕或黏豆包換回一張,意在圖個“財神到家,越過越發”的吉利。
正月初五這天,開封的重要日程即為送窮。送窮是以大門為界,把它掃地出門,送到門外去。大年初五之前人們是不打掃衛生的,認為家里都是財氣,打掃衛生,很容易把財氣掃走。到了初五,開始打掃衛生。倒出去的垃圾,人們給了它一個說法,就是“送窮”,把窮神送走了。此外,舊時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
開封在正月初五這天一大清早,人們要將掏出的爐灰送出去,而且要送到十字路口,人們認為只有這樣才會將窮氣送走,免遭其難,切忌將這天的爐灰放在家里。這天賀歲者多不出門,婦女亦停針線。財神一般都是正月初五上午祭拜。過了正月初五,五路財神“開通”了,人就可以出去做生意、掙大錢了。
正月初六是個好日子,這一天,春節假日接近尾聲,該走的親戚都走過了,老親戚多在這天走動。生活開始回歸正常,特別是一些店鋪今天開業,照常工作。
過去開市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店主帶領全體店員,燒香叩頭祭財神,求財神保佑在新的一年里買賣興隆,“日進斗金”。店鋪前懸燈結彩,貼“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對聯。
舊時店鋪十分重視第一個進店的客人,發市不發市店家認為與這個客人很有關聯。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
按照古人的認識,女媧創世之初,正月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馬等動物,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就成了“人類的生日”。人類誕生于今日,是相當隆重的。正月前六天每天一只家畜,只有第七天才是“人日”,也稱“人勝節”“人慶節”或“七元日”。傳說從漢朝開始就有了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唐代之后更加重視這個節日。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因此又管正月初七叫做“人勝節”?!肚G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彼未叱小妒挛锛o原》說“人日”:“皆晴明溫和,為蕃息安泰之候,陰寒慘烈,為疾病衰耗?!比绻@天天氣晴好,則一年內人口平安,出入順利;若是陰天,則會生疾病瘟疫。另外,這天又稱“七煞日”,許多事情都不宜在這天進行,尤其應避免外出遠行,所以開封至今有“七不出門、八不回家”之說。
老鼠嫁女的時間各地都不一致,豫東杞縣正月十七是“老鼠嫁女節”。每到正月十七夜里,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得早早睡覺,免得影響老鼠嫁女這場大喜事?!白又菔蟆保▍⒁娡醭洹墩摵狻罚椤白由瘛?,發春之首,人日里敬禮老鼠,正是寓意子孫生命繁衍興盛,也是一種祈福吧。
宋代開封的大米曾傳播南北。元宵佳節,舉家團圓,而元宵這種食品又象征著闔家團圓正月十五吃吃元宵預示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元宵在北宋時期的開封城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并占據民俗文化的主角。將元宵放在沸湯里煮熟,這種簡約的做法至今仍風靡大江南北,這是北宋人發明的一種吃法。
《歲時廣記》十一引《歲時雜記·賣節食》:“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煮糯米丸,湯中拌入白砂糖,這就是北宋的元宵,從文獻中可以看出還沒有餡,宋代女詞人朱淑貞筆下的“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說的就是無餡元宵。這種無餡元宵,叫“實心圓子”。
直至明朝永樂年間,人們才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 但是元宵這一食品卻誕生在宋朝的開封,從開封傳播南北,不斷發展豐滿、多滋、多味兒、多彩。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