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春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新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關于我們老祖宗的過年習俗你知道多少呢?
民間把每個農歷的臘月二十三日稱為“過小年”,也同時稱為小年、小年節。過小年雖然不是過年但卻是在預示著新年即將到來,也是十分重要傳統節日。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辟邪除災、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祈求與愿望。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的風俗。
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割年肉”是因為部分地方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俗語:“二十七“洗疚疾”,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傳說在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氣,洗去一年來的疾病,其實就是為了祈求來年能健健康康,無病無疾!
在臘月二十七這天也有宰公雞的習俗。除了昨天燉肉今天燉雞以外,還要準備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備過年時候享用。
關于臘月二十八的漢族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根據漢族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的前奏。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除夕,中國傳統節日。指陰歷臘月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 。這一天有許多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如包餃子,吃年夜飯,燒金紙、放爆竹、守歲等。
正月初一,是農歷年、月、日的開始,這一天是農歷正月的頭一天;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隋代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利是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
農歷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 ... 中國大陸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大年初四即農歷正月初四,這一天為羊日,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間的日子。
農歷正月初五,在中國年俗中,人們燒鞭炮,到處串門,喜慶氣氛帶旺人氣,趕走牛鬼蛇神,還要拿起掃帚把垃圾清掃出門,意指把臟東西都趕出去,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于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中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窮鬼。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初七的習俗有:家長不能教訓孩子,吃餃子,頂八卦,戴人勝,撈魚生,攤煎餅,登高,土地廟送燈,吃面條,吃七寶羹。
正月初七,又叫“人勝日”“人慶”等,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
大年初八是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在漢族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谷豐收。
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三界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內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這一天的傳統民俗,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十是石頭節,所以這一天凡是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需要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所以也稱為“石不動”“十不動”。河南有部分地方這一日家家都要向石頭焚香致敬,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這一天,民間忌動石器,不搬石頭,并且會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等等。
正月十一,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中國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這一天也祭奉紫姑,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二是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搭燈棚等。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正月十四即農歷正月第十四天,作為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到了這一天,年基本已經過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過后,年就宣告結束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