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走進一間間實驗室,科研人員就像平常一樣,在顯微鏡下觀察果蠅,在天平上稱量藥品,用移液器轉移試劑科研工作緊張而忙碌。在大分子國重建立的30余年間,許多結構生物學上的重大發現,許多人口健康和生物技術領域的重要成果,都出自這樣日復一日的工作中。
中國科學院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重點實驗室里潔凈如新、一切如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團隊中高級工程師謝靜、岳雅慧,博士生何松林等科研技術人員與礦物巖石和化石為伴,以科研設備為器,一絲不茍地測試著從青藏高原上采集帶回的巖石標本、處理著密密麻麻數據和圖像,用特殊的方式慶祝新年。
盡管外面年味正濃,中國科學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里依然是冷靜嚴謹的科學氣氛。趙一是“慧眼”衛星值班人員,對于和大家一起留在實驗室過年這件事,他欣然接受,因為對于他來說,盯住“慧眼”衛星正是他喜歡的工作。
2月11日除夕夜,平時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或因新冠疫情或因科研進度要求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超400名外地學生和職工留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就地過年,吃年夜飯。
襯衫、帽子、燈泡、香皂倉庫里,為居民準備的小禮品擺得滿滿當當。羅富燕一整個上午都在逐一清點,忙得顧不上喝水。卯家灣安置區承接了來自魯甸、巧家、彝良、永善、鹽津5個縣的近3.6萬名易地搬遷群眾,還配套建設了產業園、扶貧車間、果蔬基地等。
地肥了,FB體育 FB體育平臺原來的石頭山就成了一座“金山”。如今,田興鴻還試驗了套種,核桃樹下搭著葡萄架,葡萄架下長著綠油油的豌豆苗。田興鴻說:“3月豌豆成熟后,還能再種一季黃豆?!毙∷阋还P賬,核桃掛果后,一棵樹平均能產百余斤,按每斤20元的收購價,可獲利兩三千元,而套種的葡萄一年也能給他帶來萬把塊錢的收入。
看到三合村的改造熱火朝天,扶貧也有了新思路。何不來個“藝術幫扶”?于是,洛陽澗西區在三合村修起了供畫家、師生交流的寫生藝術中心;焦作市在北汝河邊建起了近兩公里長的寫生步道;村中還建起了供人用餐的寫生大食堂。
圍繞發展茶葉等特色產業,布代村大力改善基礎設施,邀請茶葉種植專家前來授課。在產業獎補等優惠政策的吸引下,龍富兵于2017年回到家鄉種茶,2019年就搬進新樓房、摘了貧困帽。
一年來,在鐘南山、徐濤等院士專家的指導下,周榮組織科技攻關團隊開展院感防控器械、超快速熒光PCR檢測系統、移動PCR方艙實驗室、方艙式發熱門診、診斷試劑等創新項目科技攻關,并快速進行轉化,部分產品已在全國500多家醫療機構投入使用,為當地感控體系建設奠定了基層。
其中,移動PCR方艙實驗室和方艙式發熱門診已在北京、上海、杭州、陜西、新疆、內蒙、西藏等全國20多個省、100多個市及地區的一線、疾控機構、交通樞紐、應急現場等地投入使用,助力基層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構建安全可靠的公共衛生屏障,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線。
為此,他將再生稻作為主攻方向,帶領研究團隊在福建省尤溪縣開展再生稻科研攻關,80歲高齡仍堅持在科研一線。
年關臨近,河北省阜城縣崔廟鎮王懷玉村村民王志德夫婦決定今年留在西安彩鋼廠過年。
一方面因為疫情,要盡量減少外出和聚集。另一方面,今年他家的10畝地有了“保姆”式服務,全程托管給當地的合作社,不僅“三夏”“三秋”不用專門回家收種,而且無人機、大數據、蟲情監測、精準灌溉施肥等現代農業技術手段都“招呼”上了。阜城縣正全域推進的生產托管“3281”方式,讓外出務工的王志德夫婦既安心又省心。
湖北省恩施市田鳳坪村是全市1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322戶1018人。自2015年,農科院油料研究所在這里開展駐村幫扶以來,四批精準扶貧工作隊員始終堅持以產業發展為主線,以多維度科技扶貧為途徑,為產業興旺和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響應國家倡議,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腦中心”)儀器儀表中心主任張壘就地在北京過年。2月13日,大年初二,張壘就去單位開始上班。
在北京腦中心,與張壘一樣初二就開始上班的大有人在,該中心的第一批博士生李昂也是其中的一位。
春節前夕,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李海洋團隊研制出多款用于現場高通量安全檢查的新型設備,包括便攜式痕量爆炸物檢測儀、通道式痕量爆炸物自動檢測儀和電池手機安全性檢測儀。以上3款新型安檢設備適用于地鐵、機場、車站、大型活動,FB體育 FB體育平臺目前已在遼寧省大連市的地鐵、高鐵站、機場進行數月示范應用,實現對疑似爆炸物包裹的快速分析排查和有效探爆,為公共安全風險防控的現場快速處置提供了技術支撐。
視頻:“科學”號上過大年來自西太平洋上的新春祝福
千陽縣曾是貧困縣,也是陜西省的蘋果優質產區之一。2012年,千陽縣引進矮砧蘋果,依靠新技術、新品種,千陽蘋果打出了品牌。去年,魏小杰接待了2000多名前來參觀學習的果農。他的10畝果園,近3年年均收入超過了25萬元。找準了方向,村民的錢袋子慢慢鼓了起來,千陽縣也于2018年整縣脫貧摘帽,對村民們而言,這是發展的新起點。
清晨,多龍崗村的青年格桑尼瑪拿起掛在墻上的裝載機鑰匙,匆匆趕往附近的219國道施工現場。多龍崗村位于西藏自治區墨脫縣格當鄉,臨近219國道新線年才興建的新村。“之前村里組織年輕人學習開運輸車、裝載機等,我學會技術之后貸款買了裝載機和大型運輸車?!备裆D岈斝χf,現在一年下來有近20萬元的收入。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