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具民族標志性意義的傳統節日,也是融匯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的節日。自西漢以來,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春節祭神、敬祖、祭灶、掃塵、守歲、祈年、賀春、拜年、爆竹、聯歡等習俗一代代傳承不息,延續至今。盡管這些習俗的內容和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但其所承載彰顯的“感恩祝福、慎終追遠”“團圓和諧、親情友愛”“辭舊迎新、憧憬未來”等文化內涵,深刻表達了人類共同的理想、期盼與愿景,具有超族群、超信仰、超國界的價值共享性,成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社會的一筆巨大財富。
春節文化注重“感恩祝福、慎終追遠”。古代先民們認為,要想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就須祭神、敬祖。祭神的目的主要是向神靈們表達感激之情,感謝他們賜予陽光雨露,感謝他們教會我們謀生的本領,讓我們得到了溫暖,收獲了糧食,捕獵到了魚和野獸。祭祖的目的則是慎終追遠、禮敬祖先,感恩祖先的恩典和保佑,感恩祖先開創的良好家風、族風和開拓進取精神,呼喚祖先回家過年,同時祈求祖先繼續保佑子孫后代繁榮昌盛、諸事順意。有的地方,春節時家家戶戶在堂屋中懸掛祖先畫像,供奉祖先牌位,并在牌位前擺好美酒佳肴、時令果品,點燃香紙蠟燭,家長率子孫行叩拜祭禮。祭神敬祖這些活動,都是以喜慶豐收、預祝人丁興旺、風調雨順、祥和平安、生活幸福作為主要內容,同時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無疑反映了人們對豐收、平安、祥和的期盼和對神靈先祖的感恩祝福之心。
春節文化追求“團圓和諧、親情友愛”?;丶疫^年、吃團圓飯、送壓歲錢、拜年對于遠方的親人,能夠回家過年,是一年的企盼,是滿滿的幸福?!耙荒瓴悔s,趕三十晚”、“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些話,深刻地表達了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以及人們對與親人團聚的渴望。正是對于回家過年的渴望,才會有春運返鄉壯觀的場面;正是對于合家團圓的期盼,才會有“摩托大軍”日夜兼程的信念。一年一度的“團圓飯”,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民俗文化活動,充分表現出了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與天倫之樂。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這種天倫之樂,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表現得淋漓盡致。試想“除夕”之夜,全家男女老少幾代人圍坐一桌,推杯換盞,夾菜敬酒,家長里短,氣氛是何等溫馨而和暢!吃完團圓飯,長者要給孩子們發“壓歲錢”,敬老愛幼,暖意融融。對于中國人來說,除夕不僅僅是一場歡樂的聚會,更是一場精神的儀式,強化著家族成員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此外,春節拜年,走親訪友,禮尚往來,和睦相處,也體現出“親情友愛”的內涵。拜年之俗促進了朋友、鄰里關系,增強了彼此的和諧融洽,成為人心互動的有效平臺。
春節文化彰顯“辭舊迎新、憧憬未來”。俗話說,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春節意味著萬象復蘇、草木更新,在這個辭舊迎新的大好日子里,除了家人團聚、親友拜年之外,還有一系列讓人興奮、充滿激情、充滿歡樂的習俗與活動。例如貼春聯、掛年畫、逛廟會、舞龍燈、劃旱船、踩高蹺、耍獅子、扭秧歌等。整個節日期間,花燈滿城,游人盈街,彩龍飛舞,熱鬧非凡;鞭炮聲、叫賣聲、奏樂聲、鑼鼓聲此起彼伏,一浪接著一浪。人們一掃平時的疲累和嚴肅,精神煥發,笑逐顏開。春節的喧鬧和熱鬧,既是人們對一年成就的慶祝,也是辛勤勞作一年后的徹底放松,更飽含著人們對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夢想。春聯、窗花、爆竹,年夜飯、守歲酒、拜年送福,這些帶著強烈儀式感的習俗,寄寓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對家庭價值的堅守、對團圓共享的追求,其真正的含義是播種希望、編織夢想、憧憬未來和實現人生理想。
春節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歷史和文明的載體和縮影。春節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積極、優秀的中國文化元素,是世界文化中一股難能可貴的清流。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文化盛典,對世界來說是了解中國的窗口與橋梁。如今,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闊步邁入新時代,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道路已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潮流。在這種大勢中,中國春節走向世界已成為一種必然。
習曾經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中國春節承載的團圓、祝福、祥和、感恩、憧憬等文化底蘊,是人類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明證,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偉大成果,必將推動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