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表達著古人希望生活幸福美滿,祈求辟邪除災的心境,往往帶有一種吉祥寓意的。
桃符最早是在桃木上寫神荼、郁壘兩人的名字,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到了五代時期,桃符行逐漸開始出現一些語句,叫做聯語,傳播范圍更加廣。
明朝以后,對聯更加流行,對子舉薦盛行,直至今日,家家戶戶都在春節時貼上對聯。
對聯在不斷的發展中,吸收了古詩文、詞曲的一些韻律、對仗等特點,形成了詩律句式、駢文句式,除此之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
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韻律,但對平仄的要求都很高,例如字數最少,十分出名的對子“墨,泉”,對子雖短,但蘊含著深意,兩個字的上半部分都是顏色,下半部分則是無形中的內容,因此成為了廣為傳頌的經典。
古代的文人墨客十分喜歡對對子,并且一些才高八斗的文人出的對子韻律、平仄都十分協調,沒有靈活的頭腦和深厚的的文學底蘊,極難對上意境以及韻律,從而出現了許多十分有趣的名人故事。
我們都知道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唐伯虎出生于明代,被稱為“四大才子”之一,顯然,他配得上這個稱號,既是著名的畫家,也是書法家和詩人。
唐伯虎本名唐寅,伯虎是他的字,家里從他的曾祖父一輩開始,就在蘇州從商,等到唐伯虎父親一輩的時候,就已經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父親不想讓兒子走父輩的路,于是從小給唐伯虎請來老師,讓他的人生有了新的可能。
青少年時期,大概是唐伯虎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但命運似乎有它的守恒定律:人生太順遂了,豈不是要上天了?
之后,在唐伯虎還來不及反應時,他的父親就因病去世,緊接著母親、妻子、兒子也相繼而歿,然而痛苦并沒有結束,緊接著下一年,他的妹妹也因嫁人后生活不幸福而自。
然而此時還有他的朋友,他的好友祝枝山勸他道:“你的父親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成功你考取功名。”
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句話對唐伯虎的觸動十分大,想到父親一直以來的期望,唐伯虎重新振作,埋頭苦讀,他決定走仕途,來讓父親看到自己的成長。
在那之后,唐伯虎一舉考中了蘇州府的府試第一名,進入府學讀書,隨后又在鄉試時高中解元(第一)。
本以為他這一生才高八斗,能順利走上仕途,結果在前往京城參加會試時,與徐經一起拜訪了主考官、禮部右侍郎和禮部尚書。
會試考完后,就被彈劾禮部右侍郎私漏試題給唐伯虎和徐經,被卷入了科場舞弊案,被貶為了小吏。
雖然這是莫須有的指控,但牽涉其中的幾人,命運已被改寫:禮部右侍郎斷送前程,憤恨而死;徐經未能走出作弊陰影,一生活在抑郁的情緒中,最終死在了翻案的路途中;唐伯虎也因此被受打擊,仕途無望。
后來,唐伯虎在自己的詩文中寫道:“鏡里自看成一笑,半生傀儡局中人。”以此自嘲,他嘲笑自己看不穿這世間的沉淪。
人生就像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這次命運直落,直接關閉了唐伯虎通往世俗中所謂成功的大門。
而被打擊到的唐伯虎,也喪失了科舉之心,從此游蕩江湖,一心研究詩畫,成為了一代名畫家。
在浪跡江湖的路途中,唐伯虎路過了一個香火旺盛、宏偉壯觀的寺廟,看著前來上香的香客絡繹不絕,唐伯虎便走進寺廟準備參觀,在參觀時,被在京城有過一面之緣的老方丈認出。
兩人一見如故,便一起品茶敘舊,得知唐伯虎盛名在外時,老方丈拿出了自己珍藏的《荷花圖》,讓他來鑒賞。
唐伯虎拿到畫后細細品味,仔細觀賞,突然靈感迸發,提筆寫下了“畫上荷花和尚畫”的對子,并告訴老方丈,如若有人能夠對上這個對子,那么一定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曠世奇才。
老方丈見此,對《荷花圖》更加視如珍寶,還將此畫流傳給寺廟的弟子,并囑咐他們,希望他們能夠找到這個曠世奇才。
后來老方丈去世,寺院不斷發展,在此期間,來寺院的香客不計其數,卻始終無人能夠對上這個對子。
這個上聯雖然看似簡單,卻又十分巧妙,是較為特殊的回文聯,也就是這句話正著讀和反著讀都是一個讀音,十分獨特。
就這樣別出心裁、通俗易懂的對子,卻難倒了一眾的才子、文人,寺院的主持換了又換,直到明朝滅亡也無一人對出,后來到了清代的乾隆時期,這位曠世奇才終于出現。
李調元出生書香世家,從小在父親的嚴厲指導下頗有學識,長大后成為了學富五車的文人。
他七歲時就能吟詩作對,幼時他被父親的“曹子建七步成詩”難住,說出了:“李調元一時無對”,正好與上聯對上,也許是這樣的巧合,使得他對對子更加感興趣,進而取得了較高的水平。
他七歲時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來萬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時傳抄鄉里,被譽為“神童”。
某日,李父指著屋檐上織網的蜘蛛出對:“蜘蛛有網難羅雀”,李調元不假思索,信口對道:“蚯蚓無鱗欲變龍”,對仗工整,足見其才思之敏捷。
李調元中舉后,暢游岷江,誰知道江上已經有一個武將在船上了,按照古時候的規矩來說,文官和武將同道的時候,應該讓文人在前,可是這個武將卻并不守規矩,硬要出一個對子的上聯讓李調元對,如果他能當場對出,才能按照規矩來游江。
他的上聯是:“兩艇并進,魯肅不及樊噲。”李調元看著這句上聯,細細琢磨之后,覺得十分絕矣:首先,魯肅是一個文人,而樊噲則是一個武夫,但講功勞,“武”在“文”之上;其次,魯肅、樊噲乃是“雙關”,意為“櫓搖得再快,也趕不上帆船迅速”。
李調元一時被上聯攪的心煩意亂,突聽見河對面的大道上,有婚嫁的樂器慶祝的聲音,他突然靈感迸發,脫口而出:“八音諧奏,狄青哪有蕭何!”
這個對子對的可謂是巧妙非凡,其中的含義也:首先,狄青是一員武將,而蕭何也是文人,但宋朝的狄將軍,哪里能比得上漢高祖的蕭丞相之功呢!與上聯的魯肅和樊噲正好巧妙地對應上了,其次,“笛聲”再清脆,也趕不上“簫音和諧”,總之,你這個武人是趕不上我這個文人的。
此外,李調元在上任后不久,就和當地的文人墨客一起外出去郊游,發現在崖上刻有“半邊上”三個字,崖下的路旁邊立有一石碑,在石碑上刻有:“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固”的上聯。
一起郊游的人說:“這是蘇東坡、黃山谷和佛印一起游玩時,佛印給蘇東坡出的對子的上聯,蘇東坡對不上,只能請求黃山谷把這句上聯刻到石碑上,希望有后人能夠對出此聯。”
然后李調元說,其實是蘇東坡讓黃山谷把這上聯刻在石碑上,正好對上了這個對子,然后提筆寫到:“一塊碑,一行字,一句成聯一句虛”對上,對仗工整,令人贊嘆。
有一天,李調元恰巧來到了當初唐伯虎游玩的寺廟觀賞,廟中的長老聽聞其到來,長老知道他的盛名,便親自來迎接,設了一桌豐盛的宴席款待他。
得知原委后,李調元興趣陡增,馬上讓長老帶他去看看畫,在他看到畫后心里想到:果然畫妙字絕。
李調元看著對子細細品味其中的深意后,發現對子無論正反讀都是一個音調,難怪唐伯虎說對上對子之人亦是曠世奇才。
他提筆在手,思考片刻后,便在唐伯虎的對子旁寫下了:“書臨漢帖翰林書”的下聯。
一樣的對仗,一樣的回文聯,巧妙的對出了這個困擾天下無數文人墨客的絕世對子,從此這幅畫便成為這座寺院的鎮寺之寶,掛在方丈室中。
唐伯虎和李調元是一樣的千縱奇才,在文學領域取得相當高的水平,并且擁有一樣靈活變通的頭腦,才能在不同的時空通過文學的交流,形成了一段跨時空的佳話。
現如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聯已經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日裝扮,也使得這項中國傳統文化代代流傳,甚至影響到別的國家,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