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春節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團聚與和諧。外出遠門的的人無論離家多遠都要回家過年,因此春運每年都是熱點話題,春節是中華民族團聚的節日,幾千年來已經融入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脈中。春節文化內涵中的和諧,首先是每個人都要心情安逸。我們常說:“新年歡樂。”它不僅僅代表著祝愿,更是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體現,希望每個人都能快歡樂樂、和諧相處,與家人、親友、鄰居、同事保持和諧,這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只有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里,才是歡樂的華蜜的。可以說,春節就是社會群體和諧團結的黏合劑。
我們常說:“辭舊迎新。”辭什么,迎什么?辭的當然是過去一年中全部的一切,但我想我們要抓住最重要的,總結得失,吸取教訓,“一年之計在于春”,為迎接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項事情做好充分打算和安排,而不是“爆竹聲中一歲除”,勝利也好,失敗也罷,什么都沒有了。為什么各個單位到年底都要進行述職,這就是辭舊迎新的好的方式,也是對春節文化內涵的正確闡釋。
百善孝為先,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始終影響著整個華夏民族。一年忙到頭的人們,離家再遠,事務再忙,也得回家。幾代人在鞭炮聲中、在歡樂聲中享受著人間暖和,骨肉情深體現得淋漓盡致。每年春節祭祀祖先,敬奉神靈的活動,更是傳統孝道的一種延長,寄予著人們對祖先的崇拜及對自然的敬畏。兒孫們在春節的各種儀式中耳聞目睹,自然就不自覺的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中了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宣揚了孝道文化。
有關社會學者說,團聚飯、紅包、壓歲錢、新衣裳等等只是春節的表層,其內在的精神意義才是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保證。我們要充分挖掘春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詳細可感的形式構筑人們的道德素養堡壘。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日的一種消遣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為我國南方盛產竹子,這個****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