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就要來臨了,這幾天走在街上到處都是拎著大包小包購買年貨的行人,每個人的臉上,身上都是一片喜氣洋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春節的傳統寓意有哪些,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聯表達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愿望,門神則有辟邪之用,這都是要在除夕貼好的,門上紅彤彤的春聯,嶄新的門神,都向人們昭示著:過年啦!
古人非常重視過年祭祖這一習俗。雖因各地習俗不同,祭祖形式各異,但都表示著后輩兒孫節日之際不忘先人,對先人的追思,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一年里順利吉祥。
祭祖的地方,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去祖墳祭拜,還有的是到宗祠拜祖,但為了祭拜的方便,很多人是在家中,將祖先牌位擺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每頓飯前先請先人們用過之后,一家人再開始用餐。
除舊迎新之際,人們要許下自己的新年愿望,也要總結一下過去一年的收獲。這個時候,是一家人樂享天倫之時,也是展望未來之際。所以,在外的人們,都要在除夕夜之前趕到家,和家人一起團聚。
有的地方,把點燃旺火的舉動,稱為“發旺火”,意指旺火一點,新的一年興旺發達。
傳統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北方人的餃子、南方人的餛飩是必備的,取其形狀如同元寶,寓意來年財源滾滾。“魚”諧音“余”,也是年飯桌上年年有余的吉祥菜品。
臘月二十三諸神上天向玉帝匯報完工作后,要在除夕夜返回人間,所以家家戶戶在子夜過后,就開始迎接神靈返回,用此起彼伏的爆竹,指引著方向,請神仙到自己家中,為家人降福。
我們都知道時間可以使很多的事情都改變,比如服裝每一個朝代都不一樣,節日也是一樣,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歲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節的來歷,在中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中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后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并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后,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春節”,一個讓中華兒女為之肅然的節日。無論身處何地,“春節”總能讓分散的家人團聚。盡管現在也有人感嘆“年味越來越淡了!”但大多數人的心里還是固執地認為,不管年味濃也好淡也罷,這個節日還是要最熱認真的對待。
看看每年的春運大潮,無論車票多難買,回家的路多難走,總有一股力量,讓人們義無反顧地踏上回家的路途。無論物價多高,家家戶戶都要置辦年貨,商場超市里節節飄紅的銷售業績,飯店餐館里預訂一空的年夜飯,既體現了生活的富足,也展示了人們對春節的重視。而在物質追求之外,對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來說,春節還可以讓浮躁心沉靜下來,可以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加深與親人家人之間的交流,春節可謂是中華民族最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春節的身影。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蕩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春節是集中展現的節日。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春節更是深入著中國人心,這個節日里人們看重的是親情和家庭。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