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夏商周三代,由于歷法變化,春節并不固定在農歷正月初一。漢武帝規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春節的日期才固定下來。
遇到節了,就要過去,所以人們就想出各種過節的辦法:驅鬼辟邪、祈福迎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種過年的習俗。
過年飲食習俗上,漢朝人著重在防病、健身的作用。比如,將大蒜、小蒜、韭菜、蕓苔、胡荽五種辛香料放在一起吃。東漢一代醫圣張仲景,把這些祛寒的藥材用面皮一包,就是餃子。說是能防止凍耳朵。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如……爆竹。漢朝人用火燒竹,畢剝發聲,以驅除山鬼和瘟神。
唐代的歲宴(也就是年夜飯)之上,必不可少的節物有屠蘇酒,敦煌文書中所記錄的節候賞物,就有“歲日賞屠蘇酒、五辛盤、假花果,膠牙餳”。這個屠蘇酒王安石很愛喝,有詩為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p>
據藥王孫思邈說:屠蘇酒主要是為了“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跟張仲景的餃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點了炮仗,喝了點屠蘇酒,接著寫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個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掛在門上保平安的。
后來的桃符發展分為兩支。一分支演變成了門神畫。另一支,據傳說,五代后蜀太子在桃符上題字:“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就此誕生了。
臘藥、錦裝、新歷、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鐘馗、春帖、天行貼兒、金彩、縷花、幡勝、饋歲盤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紙錢、糝盆、百事吉、膠牙餳。
“糝盆”其實就是炭火盆。春節天寒,是需要用炭火取暖的,問題是取暖完全可以用爐子,干嘛要用盆呢?這跟宋朝風俗有關:除日當晚,小孩守歲,院子正中或者廳堂門口要放一個火盆,盆中貯炭,從吃年夜飯時燃著,要一直燒到天亮。
“百事吉”是宋朝人過年時在餐桌上擺放的一種利市,這種利市是這樣的:將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個盤子里,先將柏枝折斷,再依次掰開柿子和橘子,是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
衣服、肉類、果品、門神、金彩和金銀紙也是咱們現代人過年要辦的年貨,但是桃符、幡勝、糝盆、酒檐和百事吉放到今天就顯得頗為稀罕了。
沈太俟在《春明采風志》寫道:“琉璃、鐵絲、油彩、轉沙、碰絲、走馬,風箏、鞬毛、口琴、紙牌、拈圓棋、升官圖、江米人、太平鼓、響葫蘆、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買辦一切,謂之忙年?!?/p>
諺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進了臘月,最遲十五,就要開始置辦年貨了。今年這數著日子就要到小年了,街上的人還是稀稀拉拉。
城市里的工薪族們需要上班到年廿九,大不多不太有時間出門辦理年貨;離開家鄉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們,由于路途不便,一般也不會選擇自己背著大包小包的年貨回家。
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打開天貓、淘寶,選購年貨。豐富的品類,加上方便的物流。雖然年三十才能趕回家吃上年夜飯,年貨節的年貨卻早已送到了父母手中。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