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從寓意年年高的年糕、年年有余的糖醋魚,到闔家團圓的全家福,上海人的年夜飯是討口彩的大聚集,寄托了我們對于新一年的美好期待。除了這些經典菜式,傳統年夜飯還有哪些講究?“年輕人”掌勺年夜飯,能翻出什么花頭?你印象最深的、感覺最特別的春節一餐又是什么?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迎接農歷新年,《湃客Talk》邀請兩位不同“食代”的上海人——作家袁念琪和出版社編輯顧真,一起聊聊上海人家的年夜飯和它背后的故事。
上海人準備年貨,主要是為年夜飯準備的。過去人們都是在家里吃年夜飯,計劃經濟年代并不是想買什么都能買到,但春節的供應還是蠻豐富的,雞鴨魚肉蔬菜都有,還有干貨,比如黃花菜、粉絲等。
過年走親訪友還要準備點心,比如桂圓湯、八寶飯。我小時候,外公帶我去淮海路上的全國土特產商店買青橄欖,橄欖切成青絲用來裝飾八寶飯。
過去不少人家年前要做咸雞咸鴨醬肉,現在菜場里還有商家代加工鰻魚鲞,寧波人家就特別喜歡這個味道。
過去因為物質不豐富,要把好東西都集中到過年。現在大家圖省事,覺得太麻煩也不用準備太多。
現在的年輕人,很難像以前的人們那樣,為了春節做那么多繁瑣的準備工作。記得小時候,為了過年,家里鋪滿了做春卷的料,還有各種各樣的八寶飯,都是自己做的。
小時候,我家里人也會做咸雞、咸鴨,掛在房子外面。有一年,我外婆精挑細選了一塊她最喜歡的咸肉掛在外面,準備過年吃,結果過年前夕發現被人偷走了。到了第二年過年時,外婆還在念叨這件事。
過年還要做蛋餃、肉圓,炸熏魚。以前家里會準備個很大的鍋,大人們往里面倒很多油,一塊接一塊地炸魚。
這樣的場面,很熱鬧也很喜慶,但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我18歲以后,就很難再看到這個場面了。
我們小時候,過年吃的菜比平時要豐富很多。現在,可能圖省力,去外面訂個飯店吃;在家里做的話,菜也沒有那么豐富。
上海人家的年夜飯,為什么大同小異?原因之一可能是和以前的供應有關系。計劃經濟時代,配給就集中了這幾樣東西。這些東西后來都出現在每家人家的餐桌上。
一般來說,年夜飯的基本格局有五部曲:一冷盤,二熱炒,三湯(砂鍋或蹄髈),四點心(八寶飯、春卷、炒年糕),五水果。
年夜飯也是討口彩的大聚集。家里必有:“節節高”的水筍燒肉、冬筍塌棵菜(福氣“塌塌長”)、百葉包肉(如意卷)、自制蛋餃(金元寶)、線粉(銀條)、“年年高”的炒年糕等。
俗話說“年年有余(魚)”,一般年夜飯都會有條魚。上海人的餐桌上黃魚是主角,以前黃魚是很金貴的。我外公會做糖醋黃魚,拍粉油炸后再做澆頭(豌豆、筍絲、肉絲等),糖醋澆在魚上。
外公還有道特色菜是走油肉,鄰居也會請他去做,上鍋蒸好后將碗倒扣打開,很是好看。
年夜飯餐桌上還常見白斬雞。上海人吃雞要勝過吃鴨,因為鴨子有腥味比較難做。
上海人有多喜歡白斬雞?當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到上海來,請了八個企業家,其中有一位就是做白斬雞餐飲的,連老外都喜歡白斬雞。
還有全家福,每家人家可能有點不同。一般大家過年都會弄個砂鍋,會放蛋餃、肉丸、白菜,這是基本配置。有些人家為了口感更加豐富,還會放熏魚。還有些人家不放白菜放菠菜,那是因為燒了蹄髈湯,白的湯底配綠的菠菜,紅嘴綠鸚哥,樣子很好看。
作為一個移民城市,上海各家的餐桌會帶些地方特色,比如寧波人家還喜歡黃魚鲞燒肉、大湯黃魚等。
我們青浦人家,很多人從事捕魚業,年夜飯的“規矩”是吃魚不能翻身,因為“翻魚”就是“翻船”。
過年,我最喜歡的一道菜是水筍燒肉。這道菜很有過年的特點,我家以前會燒很多,從年三十開始吃到元宵節。現在上海話“水筍燒肉”還衍生到揍小孩的意思,這是將菜名運用到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去了。
春卷也是過年必吃的。咸的是白菜肉絲餡的,甜的是豆沙餡的。現在白菜肉絲餡的春卷還很常見,豆沙餡的就少了。
青浦和市區的年夜飯大多是一樣的,只是我記得小時候吃的熏魚,切得比較薄,好像和市區的做法不一樣。我家那邊的熏魚塊都是做成一整條、長條形的,口感比較酥脆;現在在飯店里吃的都是疊在一起的、比較厚。
還有魚丸,我們那邊的魚丸是用花鰱做的,口感并不是彈牙型的,而是比較鮮嫩、綿軟的。
如果有條件的線后也可以嘗試燒年夜飯,當然不必做得那么復雜。以前長輩準備年夜飯,從冷菜、熱菜到點心,要做很多前期準備,那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
我的拿手菜是啤酒鴨,也燒過黃魚面。如果我掌勺年夜飯,只能燒幾個菜。現在家庭單位比較小,不像以前的一大家子,也就四五個人一起吃,那燒五六個菜應該沒問題。
記得以前準備年夜飯的場景還是挺溫馨的。長輩準備食材,小朋友在旁邊跑來跑去,親戚閑聊吃瓜子。現在80后也有了小孩,這樣的聚會可以想辦法恢復起來了。
這兩年預制菜生意也很紅火,雖然預制菜不難吃,但它沒有個人化的色彩,我買的預制菜和你買的一樣,不像自己燒的菜,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年夜飯還是希望有自己家里的味道。我印象最深的春節一餐,是有一年上海下了很大的雪,大家在一起吃飯、放煙花。菜都是外公外婆燒的,很多東西現在都吃不到了,可能現在外面飯店燒得更加精致,但不是家鄉的味道。
年輕人“掌勺”年夜飯,能不能買預制菜?我覺得,預制菜主要針對不會做菜、怕麻煩或者時間比較寶貴的人,當然最好還是自己做。
其實,預制菜就是專家們經常反對的隔夜菜。假設我們去餐館吃飯,店家招攬客人自然宣稱自己是現炒澆頭,而不是說用預制菜來吸引你。不過,現在的連鎖餐飲,很多是中央書房出來的預制菜。
如果為了省事,也可以去熟菜店購買。我家附近的熟菜店,大部分菜都是一早燒好的,排隊買的人很多,價錢也蠻實惠。
年夜飯除了吃的東西,還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容。我最難忘的“年夜飯”在1988年,也是個龍年。
1987年,我在做春節特別節目《最佳年夜飯》,首次在上海征集“最佳年夜飯”。當時在《每周廣播電視》發消息,要求“注重營養科學,葷素搭配得當,制作簡單省時,色香味俱佳”。按當時副食品價格水平,每套不超過30元,可供6人食用。最終,要從觀眾來稿中選出10套菜譜,入圍者上電視展示廚藝,除夕播出。
截稿日期是1988年1月31日,沒想到甲肝暴發了。到錄節目的2月中旬,疫情更嚴峻,所幸入選的觀眾都沒有“中招”。節目當時借福州路菜場拍攝,因時間關系,每套年夜飯只能現場做一個拿手菜或代表作。
先登場的是顧光耀、嚴正華觀眾的“龍騰火鍋”火鍋宴。構思是要解放年夜飯掌勺人,使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飯。鍋里的黃鱔喻龍,祝新年龍年。
講經濟實惠是上海門檻。王德民觀眾將一套4冷盤、6熱炒、1湯1點心,取名“經濟宴”。其經濟體現在套裁,有一雞四吃:冷盆鹵雞肫肝、如意菜(黃豆芽)拌雞絲、熱炒炸雞排,以雞頭雞腳熬雞湯龍須面;有一魚三吃:熱炒茄汁魚片、清蒸青魚及咸菜頭尾湯;還有一肉兩吃:熱炒珍珠肉丸、冬筍肉片。
還有一套西餐年夜飯是三道菜:美式蝦仁釀梨、蛋煎板魚白脫檸檬沙司、草菇燴雞,一道湯是奶油鵪鶉湯,一道點心是水果面包布丁。另有一套是中西合璧,羅福祥觀眾的冷盤酸黃瓜有創意,不用醋用檸檬擠汁代替,不但酸還帶檸檬香,更不損黃瓜顏色……
經一天奮戰,十套“最佳年夜飯”一一擺在大圓臺面上。上海人的智慧和才情,在黑云壓城時綻放出別樣異彩。在一道道年夜菜里,傾注了一個個普通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透出了一份堅強和對明天的堅信。
1988年2月16日,除夕下午飄起漫天雪花,好幾年沒下這樣的大雪了。《最佳年夜飯》在20頻道如期播出。有了這一年的年夜飯墊底,還有什么不能對付?!
15:59 80、90后又愛又恨的那道菜,上海線 移民城市的年夜飯,融合了多少味道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FB體育 FB體育平臺
友情鏈接: